访问量:   最后更新时间:--

王英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教师姓名:王英
教师拼音名称:Wang Ying
电子邮箱:
所在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办公地点: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517室
性别:男
联系方式:(86)18194198256 邮箱:wangying01@mail.lzjtu.cn
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职称:教授
在职信息:在职
毕业院校:西南交通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 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研究中心
所属院系: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其他联系方式

通讯/办公地址:

移动电话:

邮箱:

个人简介

    王英,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函评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计算机协会会员等。博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师从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IEEE/IET/AAIA Fellow刘志刚教授/博导,并获得西南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论文”奖等。

    近年来主持与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与完成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子项目、国家铁路集团科技研究开发项目、甘肃省科技厅重点计划、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教育厅科研经费、南方电网、兰州铁路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20余项,在《IEEE Trans. on。。。》、《International Trans. on 。。。》、《电工技术学报》、《电力自动化设备》、《铁道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等国内外SCI/EI学术期刊上已发表论文80余篇。2023-2024年连续5篇论文/专利入选国家铁路局重大科技成果,授权发明专利6件,提交在审发明专利4件。担任全国研究生评估专家库专家、SCI一区期刊PCMP《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青年编委、中文期刊《智慧轨道交通》、《铁道车辆》编委;IEEE Trans.on。。。、Energies、电工技术学报、高电压技术、振动与冲击、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等顶级期刊审稿人,近几年担任Energie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或论坛的召集人和征稿人等,连续两次获得EITRT国际学术会议的最佳论文奖,并在2022年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被评为优秀。教学评估校级优秀,近5年连续3次指导的本科毕设获校级优秀。主讲研究生课程《电气化铁路中的非平稳信号分析》和本科生课程《电力系统分析》、《动车组牵引制动技术》、《科技论文检索与写作》等。


教育经历

[1] 

西南交通大学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工学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毕业
导师:刘志刚,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IEEE/IET/AAIA Fellow

[2] 

西华大学 > 电气工程 > 工学硕士学位 > 硕士研究生毕业

导师:王军,教授/博导

[3] 

重庆大学 > 机械工程 > 工学学士学位 > 大学本科毕业

指导老师:刘飞,教授/博导,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工作经历

[1] 2024.12-至今
兰州交通大学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博士生导师
[2] 2024.12-至今
兰州交通大学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教授
[3] 2018.12-2024.12
兰州交通大学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副教授
[4] 2016.12-2018.12
兰州交通大学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讲师

社会兼职

[1] 

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库专家

[2] 

SCI一区期刊PCMP,《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青年编委、中文期刊《智慧轨道交通>、《铁道车辆》编委。

[3] 

IEEE Trans. on......系列期刊审稿人

[4] 

International Trans. on......系列期刊审稿人

[5] 

《电工技术学报》、《电力自动化设备》、《铁道学报》、《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等期刊审稿人

团队成员
团队名称:智能供电与态势感知天佑创新团队

团队介绍:1)团队成员:4名教授,3名博导,4名副教授组成。
    2)团队定位:立足西北高原地区的山高谷深、大风严寒和干旱沙尘等恶劣多变的地理气候条件,针对电力系统和轨道交通安全高效供电及关键设备状态感知形成了一定成果。团队聚焦电力系统和轨道交通智能供电和状态感知两大思路,特色凝练和深入了四大研究内容:
(1)复杂场景下的高速动车组双弓网受流动力学及馈线舞动研究;
(2)复杂场景下的西部地区轨道交通智能供电及系统稳定性研究;
(3)复杂场景下的西部地区“源网荷储”多源供电和节能增效研究;
(4)复杂场景下的电力系统和轨道交通构网式关键设备服役态势感知研究。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