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因子:4.174
DOI码:10.1039/D0DT04089D
所属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教研室: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301室
发表刊物:Dalton Transactions
刊物所在地:英国皇家化学会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摘要:从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角度考虑,开发高稳定性的重金属离子和硝基芳烃镧系发光传感器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为此,利用多齿配体(H4L),以2,6-吡啶-二羧酸为对位双取代的中心苯基主配体(H4L),在溶剂热条件下制备了两种化学结构为{[Ln(HL)] 3DMF 3H2O}n (Ln = Eu, LZG-Eu和Ln = Tb, LZG-Tb)的水稳定Ln- mofs。H4L = 1, 4-bis(2, 2, 6 ', 6“-tetracarboxy-1 4: 4, 4“吡啶基)苯。单晶分析表明,这两种新型的Ln-MOFs具有4,4,4连接的网络,具有前所未有的拓扑符号{42.6.83}2{42.62.82}{42.84},并且包含两种一维通道。粉末x射线衍射和发光测定结果表明,在pH为4~11的恶劣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它们仍能保持结晶度和结构完整性。此外,由于其独特的猝灭效应,在去离子水、自来水到河水等水介质中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是检测Cu2+和4-NP的优良化学传感器。据我们所知,它们的检测极限比目前记录的要低。此外,4-NP的猝灭效率在干扰离子存在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不变,使其成为4-NP具有吸引力、可靠、视觉和可循环利用的发光Ln-MOF传感器材料。对Cu2+的识别机制可以归结为Cu2+引起的主骨架解离,进而形成一个Cu2+配位物种,而对4-NP的识别机制则被认为是竞争吸收主导的多猝灭机制。
合写作者:于欣欣,王慧,宋富强
第一作者:蔺增刚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通讯作者:刘伟生,宋学琴
学科门类:理学
一级学科:化学
文献类型:J
期号:50
页面范围:1874-1886
是否译文:否
发表时间:2020-12-31
收录刊物:SCI
发布期刊链接:https://vpnx.lzu.edu.cn/https/77726476706e69737468656265737421e0e2438f69227b5330079bab/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1/dt/d0dt04089d#!divAbstract